[机器人]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但它们的“智商”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开发出像人类大脑一样聪明而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吗?近日在天津召开的“类脑智能创新论坛”上,国内外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与会专家指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类脑智能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引领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发展,重塑国家的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智能+”时代需要类脑智能
“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能无全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用四个短句表达了目前通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水平的巨大差距。
会扫地的机器人不会擦桌子;[服务机器人]很难准确理解客户的情感、意识和需求;人工智能可以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打败人类冠军,但是在对智能水平要求更高的围棋项目中,只相当于业余五段水平;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处理过程中机器人没有顺利完成任务,大量高风险的工作仍然需要由人力来完成;无人驾驶的概念车只是在某些测试路段(例如高速公路)能做到高度自动驾驶,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街道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需长期攻关……
传统人工智能已经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而它所存在的这些发展瓶颈,与机器学习本身的缺陷相关:机器学习不灵活,需要较多人工干预或大量标记样本;人工智能的不同模态和认知功能之间交互与协同较少;机器的综合智能水平与人脑相差较大……
要突破这些瓶颈,就需要新一代的智能技术革命,科学家们把期待投入到类脑智能上,认定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
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态,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手段。”谭铁牛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重塑产业格局,“智能+X”将成为创新时尚。“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脑科学对类脑人工网络有什么启发?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类脑智能将有哪些特别的进步呢?
从宏观看,大脑不同区域主管不同功能。从微观看,大脑有非常复杂的突触结构。越复杂越可调控,复杂带来可塑性,也就是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可依据使用的历史而改变。神经系统与其他生物系统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可塑性,“可塑性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基础,也是类脑智能系统最可借鉴的特性。
目前我们使用的人工智能网络的结构还是太简单,缺乏人类大脑那样的反馈机制和长远反向连接等功能。作为一名脑科学研究专家,他很期待未来脑科学研究可以和智能化网络研究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类脑研究能否走上“高速路”
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脑科学的研究,正在论证并启动“中国脑计划”。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对类脑智能的高度期待,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科学家的担忧。因为数十年前,人类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的人工智能研究热潮,只是最后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