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威胁到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威胁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出现不可控,代表人物是霍金;另一派则认为,人工智能离威胁人类还很远,谷歌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脸谱首席科学家都持相同观点。
60年来人工智能两起两落
目前,人工智能的机器和人类的PK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人工智能概念是1956年在Dartmouth学会上由一群北美科学家提出的,到今年正好60周年。人工智能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到1970年,在《科学原理》这本书中,50多个数学地理题,计算机能证明30多个,一时间,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抱很大期望。但是,Dartmouth学会发起者之一MarvinLeeMinsky所著的《感知器》一书,从两个方面证明这种人造的神经网络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比如对运算需求,以及一些特定逻辑的处理等,导致大家纷纷对人工智能失去信心,人工智能进入第一阶段的冬天。
后来,随着Hopfield网络、BD算法的出现,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因而重新兴起。当时,最积极的是日本,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但由于当时技术在运算能力和算法运力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瓶颈,人工智能又进入了冬天。
人工智能真正爆发是在2006年,深度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之后,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人工智能真正到了爆发的前夜。
人工智能60年来两起两落,都是在学术研究层面,跟中国的科学家、产业界没什么关系。但在人工智能真正开始进入产业化、进入千家万户的前夜,中国在研究层面、产业化基础层面跟美国、日本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未来,在激烈的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中,中国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热点
人工智能一定会比想象的要来得快。预计到2018年,会有超过三百万员工向[机器人]老板汇报工作。有很多工作任务的布置、调度、评价都将由计算机来完成。另外,研究报告:未来十年,45%的活动由机器代替,甚至CEO都有20%的工作被替代,更别说文档管理员、会议记录员等这种简单的脑力劳动。
机器替代人工是不是好事?著名的孙正义公司提出,未来要制造三千万台24小时工作的产业机器人,相当于给日本增加九千万个劳动人口,目标是到2050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GDP第一的国家。可以看到,决定未来GDP排名的不光是产业劳动人口,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国际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国际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现在人工智能以及对应的脑神经、脑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奥巴马在白宫宣布了大脑图谱计划,中国启动对应的脑科学计划,希望从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分析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什么,一旦这方面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人工智能在三大领域PK人类
刚才提到,人工智能和人类的PK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分别来看一下。1996年IBM“深蓝”击败了卡斯巴罗夫,20年后,人类才在围棋领域输给了机器,为什么?围棋相对象棋来说复杂度大得多,AlphaGo的运算能力比当年的深蓝高三万倍而已,但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在计算智能领域,AlphaGo击败人类是迟早的事儿,人类已经不是计算机的对手。
感知智能是通过各种数学建模,大数据方式对人类感知能力进行模拟。最典型的感知能力是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个领域典型的挑战是什么?是无人驾驶汽车,它在驾驶条件下模仿人类。这种感知智能目前跟人类 PK,只能在结构化环境或事先可预测的环境下进行。
比感知智能更高层次的是认知智能。认知智能是对人脑知识表达、逻辑推理、学习等层面的模仿,IBM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目前,在认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就是考试机器人,美国、日本、中国在角逐。美国由华盛顿大学、日本由国立情报所在做,中国是由科大讯飞牵头,同清华、中科院、北大、哈工大等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核心目标是16个字:语言了解,知识表示,联想推理,自主学习。
认知智能有一个典型赛道,就是机器做翻译。2014年,在机器翻译最顶级比赛——口语机器翻译大赛中,科大讯飞携机器首次参赛,便击败日本和美国获得全球第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突破,就是英语口语作文的评价,在准确度和误差分布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上,计算机已经超越了国家级评测员。
人工智能未来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30年会兴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5-10年之后人类会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工智能就像水、电、互联网一样成为生活一部分。
人工智能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领域,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可以很好地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进行过程化分析,并给出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做到个性化学习的辅导。
认知智能对未来产业的意义表现在替代人类很多简单的脑力劳动,比如教师的一部分工作。
未来的教师有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把教师知道,但孩子不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二是孔子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也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个层面的工作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但如果是简单地把知识告诉学生,告诉学生作业错在什么地方、哪个知识点没掌握牢固、这个知识点的前置知识点是什么等,这些工作未来都会被计算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