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时,高峰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德国汉堡科院院士张建伟、台湾大学罗仁权教授等世界人工智能行业大咖们,谈到当前世界对机器人的定义时,特别提到由于国内外在文化、理念、技术上的差异,各国对于机器人的概念和定义并不相同,几十年的发展也并没有完全统一,其实,这一点就无形中制约了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
以我们国家来说,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结合我们国情和教育现状,我们对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的定义逐步清晰。
机器人教育,融合了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致力于青少年综合能力提升和信息素质的培养。
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第一人,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科学院院士蔡自兴认为,机器人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机器人学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培养好足够多的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才能保证我国机器人学的顺利发展,攀登国际机器人学的高峰。但国内目前没有建立机器人学专业与一级学科,没有全国统一的机器人学人才培养规划与要求,教育过程没有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机器人学人才奇缺以及存在学非所用等问题。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推崇的创客、STEAM等教育理念和模式来说,如果生搬硬套过来去应用,显然是不合适的。就课程体系设置来说,无论你引用哪方面或者哪个国家的教具、教程,其中机械原理、电子电路、编程这些基础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标志着:对于所有的机器人教育机构来说,你的教具、器材、课程研发能力,是考量你能否完成青少年机器人完整教学的根本。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和青少年机器人教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代下,如果一些教育从业者和家长还认为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就是拼装作品或者就是学个编程的话,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没有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人工智能技术这些知识的融合,那根本不是机器人教育课程,也提高不了科学素养,最多称为一种兴趣爱好。
对于家长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孩子学习机器人的目标、内容懂与不懂,既然孩子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成长,在人工智能的大 环境下,如果仅仅以我不知道、不懂,对孩子学习被动式关注,显然是不够、也不适应这个时代的。
无论什么科目的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和素养,机器人课程也不例外,一个真正的机器人课程,家校需要完美配合,从业老师需要学习、拓展、创新和提高,家长需要理解、支持、协助孩子将知识延伸和实践,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步发展。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机器人的目标很模糊或者对机器人教育涉及的内容根本就是空白,建议自己先去通过一些途径,搜索、学习一些,明白一些基本框架和目标后,再给孩子选择机器人教育课程,千万不能跟着外行的意见或者广告去走。
另外,再提醒一下,别以价格论教学,一个正规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机构,教具器材和师资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除了房租、工资、教具等基础费用外,更多的就是研发投入,课程研发需要时间和人力,教具、器材研发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民办教育虽是无盈利的,但是如果成本都顾不住,你相信他能坚持多久呢?当然,如果买几套别人的器材,招几个老师就可以开课,那样机器人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苗,谁也不会去选择的。
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系列课程,不会像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那样,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感受到学习成果。孩子通过机器人课堂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共同的坚持,就是你与孩子一起学习提高的经历。
所以说,在当前国家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发展愈加合理、规范的形势下,家校共识是基础,一个体系健全、负责任机器人教育机构,家长根据标准选择是一方面,同时,机构也要开始选择家长,其目的是——让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学习、探索、延伸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在科技学习领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