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如果缺乏诚信,将导致所有的宏观设计功亏一篑。”24日,新时代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处处长、中科先行资产公司总经理张彦奇强调,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离不开诚信的社会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技术交易和技术服务的问题,也是政策、评估体系、诚信建设的问题。”张彦奇直言,随着社会掀起创新潮,政府和企业对科学家都很尊重。“很多科技工作者将自己扎扎实实的研究转化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要谨防学术骗子,确保科研诚信,保护好技术交易的环境。否则,科技工作者就会失信于人。”
在技术转化链条上,企业通常扮演技术需求方的角色。“作为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我们致力于从企业的需求端提出问题,然后寻找合适的研究机构来破解企业的难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过,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有助于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但现实中,技术经纪人群体中也有一些“掮客”。“一些人忽悠科学家说有资金有土地,跟科学家要项目,结果只是空头支票,最后导致科学家不相信企业;还有些企业拿到成果转化的收入后,不愿意跟科学家共享利益分配。”张彦奇从事了13年的技术服务工作,在他看来,转化做得好的项目大都有一个共同点——负责经营的企业和负责技术的科学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实际上,信任危机变相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而且是最大的成本。”张彦奇强调,当下学术诚信问题很严重,要引起足够重视。
专家建议,要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比如给个人或机构进行信用评估,如果信用等级不够,企业或政府就会避免跟此类研究机构合作。市场也要发挥作用,淘汰不讲诚信的企业。
“现在我们不断强调放管服,强调松绑赋能。要注意的是,放松管理不意味着放松惩罚,对于违反科研诚信和商业诚信的行为,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张彦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