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框框,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同时,老师也要为创新设置一定的局限,这样更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伊森·丹纳赫目前就职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教育与拓展中心,任工程项目研究主任,研究辅助教师开展工程教育及交流机器人理念的创新和交互技术,对象涵盖幼儿园到大学阶段。论坛上,伊森·丹纳赫从教育的角度,结合机器人技术,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兴趣。
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了许多机器人教学平台,且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也逐步简化,中小学生经过培训可以轻松完成,因此广受青少年的热爱。
课外教师应努力把教室转化为孩子学习工程技术的场所,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把创造力贯穿于机器人设计的全过程。同时强调,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局限,教育学生在局限内对自身和外部条件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因素,尽可能拓展创新的空间。
青少年参与机器人竞赛,除了提高竞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科学知识外,还能熟悉学科之外的知识。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应贯穿于机器人创新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伊森·丹纳赫认为,好的机器人设计应融合这5方面的要素。
谈到如何处理基础课学习和开放课的关系时,这是各国教育部门都面临的问题,现在美国也在努力提高本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