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成人 机器伴你入“云”“端”

《[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或许将很快公之于众。其参与制定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已经完成,目前已提交给工信部,处于修改完善阶段。

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余凯也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创建了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公司。

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向机器人领域涌来。其中,也催生了许多前沿技术。

云+端构建万物智能

如果两人买了一个同机型的机器人,出厂设置也一模一样。售出两个月后,这两个机器人都会带上各自的个性属性,成为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机器人。

他认为,机器人因其智能属性在经验的演化下走向了个性化。

而这种经验属性实际就是大数据。大数据对于机器人而言,就是一种智能。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从而让万物互联走向了“万物智能”。而在万物智能的时代,余凯判断,网民将由人和机器人构成。

在未来,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最终都会成为某种形式的机器人,从电灯、烤箱到汽车,机器人的形态不应该拘泥于“人”,而是所有可能与数据和云连接的“端”。

机器人各种形式的“端”主要处理感知任务,对物理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和理解,然后产生控制。而“云”主要承载认知任务,依靠巨大的数据库处理“端”反馈回来的信息。

为什么要在端处理感知性和智能性任务?

第一,实时性的要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更是如此。第二,计算部署的便捷性,所有的数据如果都放在云上来处理,不一定是最便捷的,因为云都是同质化的服务器,只能满足通用化的需求,但是多样化的垂直任务需要专门的硬件处理,因此特定领域的计算任务应该放置在端处理。同时,降低带宽与保护用户隐私也要求前端如此。

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趋势更值得注意,首先,所有设备会成为智能[传感器]。过去,大部分传感器把物理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但智能传感器的前端将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理解;第二,所有的设备将成为云和端结合的“大脑”,既要保持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后端提供感知的智能处理,也要在前端构建感知能力,实现从信号、决策、感知到控制的实时处理能力;第三,所有的设备会从本地单一功能载体变成连接人到后端无边无际的互联网服务入口。

黔西南 触摸未来
我们正身处一个只要愿意思考,就能改变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