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来了!和TA“交心”的人才在哪?

“发动机的供油方式已经迭代成‘电喷’,课本上教的却还是‘化油器’。这样毕业出来的人才怎么能给企业服务呢?”8月23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分论坛“机器人与物流科技开放发展论坛”上,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秘书长柯玉宝表示,以无人机驾驶员为代表的、机器人时代的产业人才目前存在很大缺口。

“以机器人仰仗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人们印象里可能以为核心算法的工程师比较匮乏,但我们发现,更稀缺的是工程师助理,协助进行算法逻辑是否合理、验证数据等工作。”京东机器人教育学院院长李阳说,这些岗位不需要很高的学位和多年苦读,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机器人时代正疾步走来,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怎么迎接,也不知道能在这个时代做些什么,而那些能与TA“交心”的人仍在探索成才的路上。

新技术“跑”得太快

培养模式要“追一追”

“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仅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缺口已经达到百万以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瀛分析,人才缺口一方面是因为新技术的变革速度太快,很多学科相互交融派生出新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产教融合做得不到位,院校对于人才的供给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的需求,造成了人才与岗位的“错位”——产业有需求,而学校供应的人才却找不到适合的岗位。

很多新技术、新领域事实上等不及晋升为一级学科已经在市场上需求火爆。以无人机飞行员为例,由于需求旺盛,2018年底共有189所职业学校开设无人机专业,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发布后,半年多时间内增加到700所左右。

柯玉宝介绍,迅速增长的无人机专业可以依托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设置,也可以通过培训机构进行培养,重点是要进行实训,因此应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机器人时代的新技术,大多诞生于企业、注重实际应用,因此匹配企业需求的新技术不仅跑得快,还会非常聚焦与细分。李阳介绍,在很宏观的专业,在实际应用时会有自己的场景。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在依托于这些基础学科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开发出了一些应用性学科,比如仓内技术、货物识别技术、物流适用的可穿戴技术等。“因此需要以‘技术+场景’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才能破解行业人才供需痛点。”李阳说。

无论培养模式如何多变,完整的培养模式仍应包括培养标准、选用教材等。柯玉宝表示,无人机相关的标准及教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成熟的体系。机器人产业的其他领域仍需要相关专业机构持续探索。

制度的“靴子”落地

多方合作成大势所趋

“如果设计无人机的设计师连飞机都没有操作过,也没有摸过,如何设计出好的飞机?”柯玉宝说,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正是这样培养产业人才的。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其中针对教产脱节的情况,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更直观地可理解为一名产业人才的“出师”需经过两位“师父”传经授宝。

“师资是个大问题。学校建立新专业,老师从哪里来,原有老师调整研究方向也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20条允许企业人员融入到学校解决师资问题非常好,但企业如何让技术人员变成懂得授课的老师,也带动学校的老师往专业型教师转变,是值得探讨的。”柯玉宝说。

“我们会先组织内部的工程师,根据岗位需求、行业内对于该岗位应具备技能的要求去进行该岗位的一些课程开发,同时邀请我们合作院校老师来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李阳介绍,这样沉淀出的课程与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都非常切合。一个才的招聘、岗前培训、升职竞争等全部融合融合到了职业培训的课程里面,使课程真正“接地气”。此外,京东还设立了智能设备工程师学院和无人机校园实训基地,通过开展智能设备维护维修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京东智能设备技术、标准和文化,共建实训与服务基地,开展技术提升培训、职业能力认证等,成为智能设备工程师摇篮。

当天,京东机器人教育学院、iCAN、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海渡机器人学院、山西国家职鉴所等多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开展行业人才培训、教育装备和教学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探索,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黔西南 触摸未来
我们正身处一个只要愿意思考,就能改变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