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来了,操控人才在哪?

职业院校纷纷出动以弥补人才缺口

参加机器人行业大会,利用一切机会向企业宣讲学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还要与机器人领域的行业巨头联系,争取建立长期的合作,确定学生的实践基地,利用行业巨头的资源,与上下游的企业建立联系,为新专业方向的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但是,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相比,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目前,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人才,大多从事原理研究、本体开发及特种机器人开发等,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有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开设年限也仅为1~2年,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过程,还很不成熟。

目前国内很多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在机器人方面的用人需求,所以经常会出现求职人多、企业却招不到人的情况。“企业很缺这方面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招,学校就想为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近两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教育热”的局面,很多职业院校看到了这一市场前景,纷纷开设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和方向。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有9家职业院校以这一专业进行独立招生,120多家职业院校开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方向。

学技术也可以高大上

上手快,有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也有实战训练的经验,例如:现在,何青峰指挥的机器人,既可以组装上百斤的大部件,也可以紧固几厘米小的螺丝,熟练操作的背后,不仅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机器人学、单片机开发、电机拖动等基础知识,还需通过编程操控机器人的零部件,了解机器人的组装过程,熟悉机器人的系统维护和参数调整。

作为一个典型的“90后”,何青峰用实际行动证明:做工人也可以不那么苦,学技术也可以高大上。“焊接,点焊、弧焊,我都会。”他每次都这样介绍自己,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而他做的,其实是操控机器人焊接。“我们是新机器人技工群体,和传统的技术工人不一样。”何青峰说。从事机器人行业,他的父母很为他骄傲。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国产机器人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国内做机器人的厂商很少,不需要那么多设计机器人的人,而外国的机器人厂商到中国的很多,有的生产制造,有的安装销售,这就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系统的操作维护等技术人员,也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比从事机器人研发和机器人本体设计的人才需求量要大很多。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资源,2013年11月,“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75家院校行业企业组成,其中包括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46家院校,ABB、安川电机、发那科等29家行业企业。

但是,面对几近“井喷”的培养速度,有人担心:“人才缺口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各个院校开设专业的情况、招生的情况,没有准确的数据,没有定量的分析,大家只是凭感觉,跟形势在做。上升的速度如此之快,有可能出现人才短期爆发,而企业不需要这么多人的情况。不过,把眼光放到未来10年,应该问题不大。”

黔西南 触摸未来
我们正身处一个只要愿意思考,就能改变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