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忧患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当下普遍的预言是,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甚至可能超过人类。而另一边厢,科学家与商业的力量,已经推动智能技术向产业渗透,从而完成新技术时代资本与价值的积累。

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主要是科学家)对这项技术或创新的态度也是晦涩难明,分野严重。尤其是最近,在世界范围的各大科技论坛、峰会上,都能听到人们探讨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

霍金与马斯克的忧虑

着名的史蒂芬·霍金教授可能是对人工智能最充满“敌意”的名人了,以他在科学界的影响力,让人们对这种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充满抵触,并不是难事。

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不仅如此,霍金早前的观点远远比这要振聋发聩。比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人工智能计算机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

面对人工智能时却是一种暧昧的态度。他一方面和霍金持着近似的态度,在公开发言时警告称人工智能机器可能在短短五年之内就会引发“一些非常危险的事件”;另一方面则在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方面走在了传统汽车厂商的前面。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将在五六年内准备就绪,这类汽车对乘客和路人的伤害将远低于目前的水平。把能独立思考的自动化机器比作“召唤魔鬼”,称其是“我们潜在的最大威胁”。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怎么办?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威胁面前,人类的去路是当下最该思考的问题。过去一个世纪以来,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有识人士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担忧与疑虑。从克隆人到人工智能,人类仿佛始终处在抉择的路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亦或是[工业4.0]面前,很多人都手足无措。

资本市场存在风险,那么杠杆式融资就会取消吗?面对风险,因噎废食从来都不是一个最佳选择。所以,选择一个超越零和的对策,才是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态度。

科技的发展,已经难以形成设想中的通过一国或者一个机构就能阻碍某种技术潮流的态势。所以,面对人工智能宜疏不宜堵。在面对他眼中的“最大威胁”时,“谨慎”,我们应当建立一些监管机制,可以是国家级的,也可以是世界级的,来保证人类不会干出什么傻事。

《经济学人》的文章也以亦喜亦忧的态度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该杂志分析称,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都是应用于某一具体领域狭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而达到与人脑智力的“形似”,但至于如何模仿人的自主性、喜恶和欲求,成果则很少。

电脑还做不到随心所欲地思辨、判断、选择,而这些都是人类智力的特征。人工智能似乎并不像霍金和马斯克渲染的那么强大,憧憬和担忧的分野都在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还受人类控制。

黔西南 触摸未来
我们正身处一个只要愿意思考,就能改变世界的时代